心理学家艾利斯理性行为治疗的11种非理性信念

2019年2月15日 分类:原创 作者:清心涟漪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4分钟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理性行为治疗,也可以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主要他归纳了人类11种非理性信念,也可以称之为情绪化信念或直觉式信念。主要是由于人在表象思维阶段遗留下的问题延续到了角色心智阶段的问题,而形成的心理障碍。(可见《意识发展、病理学及治疗的系谱》)也可以说当初是个人情绪化的问题,形成的时间可能比较早,可以通过情绪的表达让家人和其他人感知。但到了语言掌握,渐渐形成思维模式后,到了接触一些社会环境后,例如,在学校、在社区,个人就会将这些情绪问题隐藏,并简化开各种非理性信念。这些非理性信念因而成为了他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这是艾利斯总结的11种非理性信念:

  1. 我们绝对需要每一位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的喜爱或赞许。
  2. 一个人应该在各方面,至少在一方面,有成就,有才干,这样才会是有价值的人。
  3. 有些人是卑劣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恶行收到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4. 如果遇到与自己希望所不一致的事情,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认为很糟糕。
  5. 人的不快是由外在环境原因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和情绪困扰。
  6. 常担心危险或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7. 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8. 人应该依赖别人,而且需要依赖一个比自己强的人。
  9. 人的行为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只要一件事情对人们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就会持续一辈子。
  10. 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
  11.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应有正确的、完美的解决方法,如果找不到,就会很糟糕。

非理性信念形成于表象思维阶段,作用在角色心智阶段。这些非理性信念将妨碍个人在角色心智阶段扮演好不同情景下的相应的角色,从而导致这个阶段角色认知错误、混淆等问题。角色错误或混淆意味着,你可能会把你的工作带到家庭中,在工作场合,你可以扮演事必躬亲的领导,但带到家庭中,家人就可能不法承受你的控制欲。也例如,有些学生还带着校园时候不严谨的作风,认为上司可以像老师原谅一些坏习惯,可是在职场中,这些坏习惯却会影响个人的工作业绩等。

艾利斯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先天有积极的倾向,也有消极的,而人有趋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内存倾向。可以说艾利斯是人本主义者。而我在个人阶段(角色心智、形式反思、统观逻辑阶段)也喜欢使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问题及治疗。另外,我认为灵性有其动力使用人从低意识阶段走向高意识阶段,而周围高意识阶段的人也会拉动低意识阶段的人的成长,所以说灵魂是进化的。

有些认识行为疗法会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动力治疗法有质疑,精神分析学派也会批评其它治疗方法不达根本。这有点像盲人摸象,两个学派的人只是看到了自己看到的部分,但人的心理发展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所以需要整合的观点。正因为非理性信念是情绪化的信念,所以要用表象思维阶段与情绪、阴影揭示有关的疗法;正因为是形成信念,所以要用角色心智阶段的认知行为治疗,并发挥教育对年轻人成长的作用。整合两方的治疗才能根本上解决我们头脑中形成的那些非理性信念。

理性行为疗法(又称ABCDE疗法):

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他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DE疗法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产生新的良好的情绪及行为,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信念、思维模式路线,个人内在象限,第四阶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