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宽容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8分钟
遍观哲学,我在寻求一种的理解。——题记
哲学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只是马克思主义者定义的哲学。哲学的原意是指“热爱智慧”(philo-sophia),那什么人热爱智慧呢?当然是喜欢思考的人。我们的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但他们对生活有一定的看法和基本原则,可以说我们父母有他们的“哲学”。古时有哲学,现在有哲学,东方有哲学,西方有哲学,学者有哲学,民众有哲学,哲学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会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而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和兴趣而改变。
中国哲学的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周易》,它向我们道出乾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坤之厚德载物气量,是以数术推演世间万物事理的哲学。而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时间中国出现了很多学派常说,孔子、孟子的儒家,老子、庄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韩非子的法家等等。其中儒家的“三纲五常”、礼法、仁义更是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有不少帝王想做到《道德经》所说的“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这些都治国为民的哲学。而西方的哲学则始于古希腊时期的泰勒斯,他的“水是万物之源”的命题虽然不正确,但他首先思考并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接着有人认为是空气,是泥土,是火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些自然哲学的思想还是很原始和朴素的,到后来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互相作用的粒子所构成的,而阿那克萨哥拉则认为现实世界的有序性是由精神所掌控的,甚至雄辩学派认为真理在于雄辩,而不在于其内在的正确与否。古希腊的哲学可谓一片繁荣。
但这些哲学我认为还不是最早的,其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的人们早已用神话来解释这个世界,这些神话观便是最早的哲学。神话作为一种哲学,它记录历史之外的事件,指示出人类能超越时间的永恒,让人们从偶然事件的混乱无序中超脱出来,去一窥哲学的一隅。比较各地的神话,几乎每一个万神殿里都供奉着一位“天空之神”,天地自然的变化便是这位“天空之神”的喜怒。即使是普通的石头,在神话观看来,它迥异于人类的异样性质,为它带来了神圣感,在远古时代,石头成为最常见的“圣物”。这种神性的认知是原始人对自然的哲学的最初步的认知,在没有语言文字的旧石器时代,哲学便悄悄地开始发源。后来到了新石器时代,农耕也成为一种圣典仪式。当他们耕作土地和收割作物时,农夫必须保持一种神性的洁净。当他们注视着种子被播进大地的深处,注视着种子打破黑暗的束缚,带来不可思议、气象万千的生命形态时,种植者会意识到,在生命背后隐藏着某种令人敬畏的力量。种植成为一种神圣的活动,它揭示出孕育其中、生生不息的神力。当他们在大地上耕种农作物、为部落带回丰盛的粮食时,他们便感到自身进入了一个神圣之域、参与到这场奇妙的丰收之中。大地就像富有生命力的子宫一般,维系着所有的生命——植物、动物,还有人类。如果,一则神话诉说和聆听的过程中还让人们全神贯注,发人深省,令人沉思,那么它仍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哲学。
提到神话就不得不提宗教。神话是一种以神性的态度解释世界的哲学,而宗教则首先利用了这些神话和当时的历史事件,然后用神圣的仪式表达他们对“上帝”的敬重,而这里面蕴含了信仰人士的哲学。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一神教”的三大宗派都宣称,他们的信仰更多地建立在历史而非神话基础上,如果一个历史事件不能被神圣化,它就无法成为宗教启示的灵感之源。由此可见,宗教观也包含时代的观念,而炼化的教义则成了时代的哲学。从行为层面上看,宗教里的朝圣所传达的是力图依靠肉体、心灵与精神上的努力去重建朝圣者与一个神灵、对人或一种神圣教义之间的联结纽带的愿望。朝圣者建立了一种宗教情结。当然,朝圣的缘由并不仅限于此,也有人是为了寻找文化身份或体验苦修或谋求实际利益等原因而来,而且还包含他们对自己信仰的实践,教义的履行。本地人和外邦人、男人和女人、奴隶和自由人、受过教育的和没受过教育的,他们都被一种宗教信仰联结一起,这种信仰的力量强过他们之间任何紧张的排斥,使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同样的认识。尽管有人性上的弱点,他们却是向着未来上帝之国的荣耀而前进,死亡也不能使他们胆怯,历史不断有宗教迫害的现象,但宗教信仰维持着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他们对神性的秉持是对世界的回应,他们的虔诚便是对哲学的一种致敬。
自从文艺复兴开始对神性的批判、对人性的尊崇后,科学开始萌芽。科学包涵两方面含义:一是,致力于揭示自然现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这一观察,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一套用以评价经验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二是,通过这样的研究而获得的有组织体系的知识。科学因为有其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更像的哲学的一个门派。但有时候我会觉得科学是一种宗教信仰——对理性和实验的信仰,是科学家们的哲学。信徒以神性的哲学认识世界,科学家以理性的哲学认识世界。科学家一旦狂热起来也与宗教徒无异,他们同样都可能对人性践踏,对伦理造成破坏,忽视人们在世界的需求。科学可以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我们的物质世界,但如果试图用理性的言辞来诠释神话和宗教,这将是一项注定蒙受失败的事业,因为神话和宗教从来和永远都不是在陈述物质的事实。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尼采是对的。人类缺失了神话、宗教、敬拜、仪式和伦理生活之后,神性就死了。是人类亲手杀死了上帝,他们把“上帝”抽象为一个概念化的真理,只有依靠批判的理智才能抵达。如此便是科学的观念,它仅仅作为一种哲学,而不能把神话、宗教和早期的哲学思想涵盖。科学家们不应批判宗教人士的信仰,他们的信仰都应作为一种哲学而被理解。
其实生活中,人们认为的“哲学”是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伦理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它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此类处境”,“我们为什么/依据什么这样处理”,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判。所以小时候父母教我们哪些应该做、哪些做不得时,就是在给我们讲授伦理学,传授他们的“哲学”。“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性格决定命运”、“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自助者,天助之”、“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很多人认为这些就是哲学的主要内容,但这只是传达伦理学中的各种价值观念。虽然讲不同语言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这些价值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像民主、人权、自由、自律、风险偏好、亲子关系、教育、同情心等,但随着不同文化基因的人的交流和往来,越来越多的价值进入了伦理学的视角,丰富了人们对哲学观念的理解,进而创造出越来越宽广的理解之境。所以父母最初教予我们的“哲学”,便是父母对他们社会文化的理解,而当我们走得更远时,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去理解其它社会文化的“哲学”。
哲学应该时包容的,宗教和科学并没有把人们的对世界的认知截然地分开,将人们分门别类的是种族、国家和意识形态。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而所有其他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常常被视为极端,不论到底真实的情况为何。社会中主要阶级的意识形态被提出予社会的所有成员,使统治阶级的利益显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努力追求权力的政治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政治意识形态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1945年开始的冷战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大冲突。研制核武,试射导弹,攻打对方的地盘,派间谍,揭发异己分子,镇压叛乱……让世界纷乱无比,仇恨敌意的情绪在漫延。双方没有理解对方的“哲学”,不宽容对方的意识形态,即使他们的神话、宗教和伦理存在着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念。另外,现今世界上绝大部分是民族国家,认为各民族有自行建国的权力。我们知道国家的是统治阶级的机器,而民族国家则成了民族与民族对抗的工具。在中东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是犹太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的较量。民族主义分子为了保证民族的存续,身份的认同,而选择排除异己民族。这些无不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悲哀。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是多么自私,没有同情心,让这个世界分崩离析,支离破碎,虽然哲学不是什么实用的东西,既不能带来效率,又不能生产出任何产品,但哲学的宽容可以帮助我们的目光超越急功近利的短视,克服妄自尊大的自私自利,去理解他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有关哲学、哲学史、科学、伦理学、意识形态、民族主义的词条
[2]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著,《神话简史》,重庆出版社,2005
[3] (英)约翰·布克(John Bowker)主编,《剑桥插图宗教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