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内向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4分钟
心理学有很多关于内向和外向的研究,这里我区分两种内向的情况。
外向的人,外表活泼,性格开朗,喜欢社交,人见人爱,这种人在社会上、工作中比较受欢迎,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就,能力和天赋自然发挥出来,比较好地表达自身的观点。
内向的人,比较沉闷,不容易开心,比较不善言辞,甚至有社交障碍,对人反应迟缓,在社会上、工作可能不是很受欢迎,也因为工作不是很喜欢沟通,会影响到他职业上的发展,甚至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比较少表达自身观点和能力。
前者,外向的人也可以说是心理成长比较顺利的一种人,来自一个比较完整的家庭,有阳刚的父亲和温柔的母亲给予充分的能量的支持。
后者,内向的人,心理成长可能没那么顺利,没有来自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充分的阳性或者阴性的力量的支持。缺少爱,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不敢争取,只是被动地接受。在父母的影响下,这种人不能充分地施展自己。当中,如果成长出现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那么他对社会一定有一份恐惧,而这种恐惧是导致他在社会上遇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对于年轻而又内向的人来说,恐惧是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难关,是他们必须经历的课题。
一部分内向的人克服了恐惧的难关,其中原因可能是他真的经历了一些死亡、重大转折、或者很突然的人生事件,令他超越恐惧的这个议题。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贪婪去克服恐惧,通常是在社会的影响上下做的选择,也就说当恐惧来临时,他们贪求其他更大的目标,迫使自己在追逐目标过程压抑内心根源的恐惧。
前面提到的情况,无论是外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都是经历较少人生事件的人。
有些人经历的人生历程比较多,经历的事件也多,包括成功和失败,后来越来越成熟。很早就面对恐惧、贪婪和死亡的议题,甚至在小时侯 ,外在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少,他们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向内。因为外在的事物的价值逐渐瓦解,所谓社会上的名利权也不过如此,在众多成败的经历中越来越不执着,越来越超越。无常的事件在他们的生命早期,发生了太多,很多东西得到了也失去了。然后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内在的力量,或信仰。于是,这种人在社会上看越来也是很内敛,但内心是无畏,只是他们有些寻找到内在的价值,有些人还没有。他们可能仍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敏感,面对大众仍会紧张,但面对人生中的大事件,或是死亡,都没有什么恐惧,也不会担忧,内心有一种笃定。在认识到无常后,他们还需要学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完整内在的意义。
后面内向的人,理解外在的事物,但不追寻外在事物;前面内向的人,学习外在事物,执着于外在事物。后者的力量来源是内在价值,前者的力量来源是外在事物。后者在追寻过程中经历的是疑问和明白,前在追寻过程中经历的是贪婪和恐惧。后者只能独白探索,因为他要面对死亡、孤独、自由、人生意义的议题;前者可以凭借大量的社会的和他人的信念去填满自己的人生意义,用不朽的饤幻想和对死亡的压抑来回避死亡的议题,通过逼迫自己进入人群和学习大众的行为来回避孤独,把失败和挫折的理由归于他人、不幸和命运来回避自由。
后者所要找的人生意义不是一种广泛被别人认可的人生意义。因为在传统世界的价值观当中,名利权对他们是无常的;现代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当中,专业主义、家庭和事业平衡等等也是无常的;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当中,进入社团、公益组织、追寻爱好,选择喜欢的工作,也可能是无常的。于是,他需要找到像佛家所说的:为了众生的世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因为这需要不少的修炼。在慢长的过程中,佛陀最终成为了佛陀,他出生在皇室,是个王子,早期看过荣华富贵、金钱美女,经历了繁花似锦的社会,加上累世的修炼,从个人觉悟的境界,到发愿让众生觉悟的境界。佛陀经历早年的事件后,在个人层面已经没有任何目标,也没有任何人生意义,于是走向众生,也就是他所传达的大乘佛教。这个从个人修行状态转到走向终生的状态,有的人需要几年几十年时间,有些人需要更长。这对于后面内向的人也是一个卡。在走向众生的过程当中,内向的人会慢慢发展出他的魅力,而力量之源也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