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边界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6分钟
真想看清楚纷繁的网络世界。——题记
网络又称互联网(Internet),就如国与国之间称为“国际”一般,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它是指在ARPA网基础上发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但网络于世界究竟是什么,它是群体的组合,还是组织的排列,它是以个人的组成,还是以国家为分野,它是咨询的汪洋,还是观念的表达。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我们还是可以一探网络边界的究竟。
网络的边界,最简单的划分方法是用国家。不同的国家拥有网络的不同部分,而且不同国家可自行管理自己的网络。但是让这个世界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正是各国的国界。各国真的自行管理网络后,网络监管、网络控制会让原本在网上自由冲浪的网民变得无所适从。而且从现实上看,如何确定网络的关税,如何确定它国流量的过路问题,这些都是很难执行的。
网络可以说是一件公共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人们只需支付小部分的上网费用即可使用网络,网络可让任意多的人使用而不减少其效用,而且我们很难禁止某人支付那小部分上网费而享受网络的效用。它还具有共享性:一个人消费网络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网络的消费,人们都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自由地饮用溪水,而并不会影响到另一人的呼吸与喝水。由于无法排除一些人支付那小部分上网费就可以使用全部的网络,显然网络是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所以它会我们带来很大的效益。一般的公共物品是由政府管理并提供给人们,但是网络已经从发明者——美国开放给全世界的人民使用,网络是世界的,所以不可能由美国的政府来管理网络的边界和使用权的问题。网络若真地要划分,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即使在联合国会议讨论几百次也不能解决。所以用国界来划分网络的边界是不合适的。
网络上英语的内容远远多于汉语的内容,这是公认的。这源于互联网的起源及国外的发展,这是一个积累,而中国的互联网起步于1993年左右,起步晚,汉语内容自然比英语内容少。究竟网络上有多少是英语的,不同的资料来源显示有不同的比例,有的说80%,有的说是60%多,绝大多数资料都超过50%,以下是其中一份数据:
英语 68.4% |
日语 5.9% |
德语 5.8% |
汉语 3.9% |
法语 3.0% |
西班牙语 2.4% |
俄语 1.9% |
意大利语 1.6% |
葡萄牙语 1.4% |
韩语 1.3% |
其它 4.6% |
总网页数:3130亿 |
来源:Vilaweb.com,eMarketer.com
以上提到的语言都是国际贸易交往主流语言,如果以这些语言作为网络的分界也许不为过,只要一看这个网站使用什么语言便可知道它在网络的哪条分界里。可是用语言来划分只会让充满冲突的现实世界搬到网络世界。还记得巴别塔的传说,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希望兴建一座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降临视察,认为人类过于自信和团结,一旦完成计划将会为所欲为,便决定变乱人们的口音和语言,并使他们分散各地,高塔于是停工,自此之后人类冲突不断,而该塔则被称为巴别塔。如今非英语母语的国家的学生大都学习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一外语,而欧洲各国熟悉一两门外语的人不在少数,上其他语言写的网站也是很简单的事。语言文化交流已是常态,世界的文化很难截然地分开来,而语言更是没有将网络分开的强力。
网络不能自上而下地划分,而在当今网络世界中渐渐出现了自下而上划分的趋势。现在网络上出现社交网络社区,如人人网、开心网等,它们是利用社交网络、网络效应、六度分隔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这些社会关系,把从偶然相识的泛泛之交到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的各种人们或组织串连起来。它由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型的相互依存的特征连结起来,如价值观、理想、观念、目的、金融交流、友谊、血缘关系、冲突或贸易。它有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会产生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喜欢这个歌星的人会通过社交网络社区聚在一群,喜欢那个影星的人又会聚成另一群;喜欢篮球的人会聚在一群,喜欢足球的人又会聚成另一群。另外由于网络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他认同的人数最多的社群当中,随着社群人数的增多,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也越高,这些效用的增长是平方级的。又由于世界上任意两个人联结起来中间通过的人数都不超过六个,所以世界人任何都可以影响任何人,产生特有的影响,而且只某个加入到社群里就一定会对群里所有人造成影响。通过分析这些社会网络关系、各个社群人数的增长变化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隐约看出网络的分界。
另外由于网络公共物品的性质,而政府又不可管制,所以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将其影响力拓展到网络上,或是它们直接利用网络的公共性在网上传达它们的目的。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不履行政府管理的职能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们通常是支持或处理社区关心或公众关注议题或事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多数是公共领域的,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担任起弥补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间的落差的责任。Mozilla基金会是为支持和领导开源的Mozilla项目而设立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所有喜爱Mozilla项目的程序员都可以参与编写代码,或是利用这些开放的源代码创造出自己的作品,Mozilla基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致力于在互联网领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创新的公益组织”,所有程序都是基于网络开放和创新而聚到一起而工作。维基媒体基金会也是基于网络而设立的非营利组织。它的目标是鼓励开放及多语言内容的成长、开发、及分发,并将全部这些内容以维基方式免费提供给公众。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创建、编辑和修订维基的内容,保证知识对所有人开放。他们的口号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人类的全部知识。这些组织是没有国界的,而且欢迎所有人他们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网络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这些组织里的人都是自愿地在相同目标和相同理念的感召下一起为组织做贡献的。这些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虽然没有政府的支持也不能放弃原有目的而谋求私利,但是参与到组织来的人几乎都是自愿的,他们或是受到组织的目标的感召,或是受到亲朋好友的行动的影响,最终聚到一起,他们为共有的理念而行动。
综上所述,我预言所有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都将影响力拓展到网上,在网上传达自己的理念,而认同他们理念的人会参与到组织的社群当中,并且在人的社交网络和网络效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持有相同目的的人会加入到组织的社群里。随着社群里人与人交往的加深,情感变得深厚,最终会认为自己是社群的一分子,例如他们会自已为“Mozilla”人、“维基”人、“绿色和平”人,或是某某公司的人,而不是束缚于原有国籍、语言文化的身份影响。最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世界的分界。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有关网络、巴别塔、公共物品、社交网络、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Mozilla基金会、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词条
- 上一篇 >:哲学的宽容
- 下一篇 >:做了一张器乐的精选集(附MP3音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