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养生名家介绍

2017年8月23日 分类:原创 作者:清心涟漪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9分钟

黄帝:

黄帝和炎帝并列的说法例如炎黄后裔、炎黄子孙也成为了汉人以至清朝以后全体中国人自称的说法之一。黄帝是原始时代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黄帝在阪泉之战胜了炎帝,之后黄帝在涿鹿之战胜了蚩尤,随后统一中原多个部族。

现存名著《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该书全面总结了当时的医学成就,也是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

黄帝主张采用多种方法来达到修真养生的目的,除了注意四时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外,也很强调采用导引、吐纳等法。认为居住在潮湿地方容易得关节炎一类的病,主张采用导引之法治疗。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节者”,可以让他们练习“导引行气”之术。吐纳属内养功,《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及吐纳之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气功发展的基础。

黄帝等人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名著:《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

 

老子:

原名,李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养生文化创始人,世人尊称为“老子”。据《史诗》记载老子通过他的养生和修道方法活了160岁,甚至是200岁。

老子认为自然的道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认识生命问题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贵生”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肯定。在养生方法上,《道德经》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和“清静为天下正。”由此,虚静自然也就成了老子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并发展出了道家的主静养生体系。

在老子看来,养生应清除心中的各种欲念妄想,使心神安守于内,欲念妄想引起心神不宁,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如果人能够使神安守于内,调和精气,使精气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形顺神安,就可以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名著:《道德经》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扁鹊: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被奉为“医者之师”,被尊为医祖。扁鹊与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传说中他首先在虢(读作国)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田齐,遇上了田齐桓公田午,扁鹊一见到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桓公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桓公时,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征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于桓公对于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桓公果然死了。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中医学之先河。扁鹊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名言:“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名著:《难经》。著作《内经》和《外经》,均失传。

 

华佗:

华佗,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东汉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人以“华佗再世”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发明“麻沸散”,如针药都不能医治,就给病人用酒服“麻沸散”,饮后有如麻醉,然后施手术,再缝合伤口,擦下药膏,四、五日后创愈,一月就已平复。华佗是医史上公认第一位使用麻醉药来麻醉病人,然后进行外科手术的医师,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将手术小刀组在使用之前用火来杀菌消毒,平时不用时浸泡在酒水里的医生。

华佗也晓得养生的方法,年纪虽大,但仍有壮容。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甚至说“时人以为仙”。他的学徒吴普一直学习,年至九十多岁,耳目仍然聪敏,牙齿完整。

名言:“饥饱无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常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

名著:《中藏经》。著作《青囊书》,已失传。

张仲景:

张仲景,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东汉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奉为“医圣”。

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患者十个有七个是得伤寒病的。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张仲景的养生原则是“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节”指饮食应该注意质和量的合理性表达明白,无太过不及。过度食用任何一种性味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脏腑功能失调,疾病从而生焉。他认为食物及饮食方法,适宜则对身体有益,否则便身体有害。珍惜生命者,应该擅于通过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摄。否则就可能引起疾病,影响生命的质量和数量。

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名著:《伤寒杂病论》

 

葛洪:

葛洪,是晋代的阴阳家,医学家、博物学家和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名的道教养生名家,人称葛仙翁。他在中国哲学史、医药学史以及科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葛洪生性寡欲,不好荣利,博览典籍,尤好深线导养之法。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炼丹和医学,既是一位儒道合一的宗教理论家,又是一位从事炼丹和医疗活动的医学家。葛洪晚年隐居在罗浮山炼丹,最后在此过世。葛洪敢于“疑古”,反对“贵远贱今”,强调创新,认为“古书虽多,未必尽善”,并在实际的行医、炼丹活动中,坚持贯彻重视实验的思想,这对于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

葛洪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不伤身”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他提出了“生活养生”的观点,而“不伤”、“适度”则成为葛氏“生活养生”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或是过度的喜悦悲哀,就会有所损伤。平时饮食过饱、饮酒过度,或是睡觉休息不适时,也容易损伤身体。因此,只有起居有常、饮食有节,懂得调节筋骨的方式,知晓预防疾病的方法,明白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了解“忍怒全阴”、“抑喜养阳”的道理,才能减少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也就更易于实现“尽享天年”的人生理想。

名言:“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冬不极温,夏不极凉。”

名著:《肘后救卒方》、《抱朴子》等

孙思邈:

孙思邈,唐代人,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与唐朝多位医学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他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他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

他非常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他特别强调医家的职业道德。《千金要方》卷首以显著地位论述了医德的内容。强调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还强调以德养性、以德养身。而这些基本医疗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名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李时珍:

李时珍,明朝人,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

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也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尽千山万水,历时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完成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李时珍主张“寓医于食”的养生理念,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食物配合药物作用,一是先攻后养,以药攻下邪气,随后以食物修补正气,常用米汤、米粥补胃养气;二是消减药物的毒性,如治疗头痛、头风,取附子与绿豆一起煮,绿豆煮熟后放弃附子不用,只服绿豆。他非常注意食药方面的禁忌。如吃瓜类禁止吃油腻大荤,以防滑肠腹泻,消化不良;二是药物之间的禁忌,如服中药煎剂时,禁止吃猪油、狗肉、羊肉等动物脂肪和葱、蒜等腥躁之物。

名言:“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饮食者,人之命脉。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名著:《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