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练习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4分钟
经过这一年的生活洗礼,觉醒的路上还没有走完。
有不少选择修行的人,刚刚接触灵修,都可以很快体会到那种合一、宁静、喜悦的状态,在自己静坐中、祈祷或颂唱当中,以为自己在那些短暂静修的时刻找到了真相,于是他们也就宣称自己开悟了。老实说,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因为那种状态很迷人、很完美、很平静喜悦,难免在心智上有了这样的错觉。但这也只是灵修上的一个幻相,最近看了《灵性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和《灵性的自我开战》就主要指出了这样的错误。在那种状态中,我们可能是在逃避,在沉迷,然后得到另一种执着,于是玛雅变幻她的样子,让普通人和选择修行的人都在二元的分裂当中。
虽然麦肯纳极力地批判了这种合一的状态以及所谓的开悟,但这也是不一无是处。除了之前提到了这两本书,我也同时看了《全观的视野》和《生活就像练习》这两本威尔伯的新书,在这两本书他完成一个整合式的框架,既是超越的,也是包容。灵性,又或者说开悟,可以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阶段。前者只是在静修期间达到了一种高峰体验,后者是稳定恒常地处于非二元觉知当中。不管开悟的状态怎样达到开悟的阶段,最后觉知到所有的实相,也是离不开那种开悟的状态。所有以说开悟的状态是灵修的开始,开悟的阶段是灵修的结束。
从2013年新年算起,那时刚经历完人生的一个低潮,在经历一些课程和阅读一些书之后,那时给了自己一个身份,回答完“我是谁?”的问题,意识阶段名义上是从内省阶段走向身心整合阶段,转换过程会经历很多美好的感觉,消失很多烦恼、焦虑、恐惧等,体会到很多负面的感觉情绪都是没有意义,知道人生本无意义,一切的意义都是当下赋予。我以为在完成人生功课后,补充完最后一些人生剧本之后可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可这也不是一个幻相吗。
到后来,这样的意识也会出现问题,现在去解释,也只是说那段时光还是有太多因缘。那时候,因为还会为当下的一刻去赋予意义,虽然除去了很多负面的意义,但正面的意义还是会不断积累,一旦赋予的意义多了,反映到个人的内心还是会是认定某些事情,相信有梦想或命运,想象自己的人生剧本,要去修某些人生功课。然而最终,完美只是一场梦,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做梦的时候。幻象在所有的时刻都是要瓦解,意义在所有的时刻也要消亡,没人梦想和命运,没有所谓的人生剧本和人生功课。一旦相信或想象,我们就开始活在幻象中。
去追求名利权,追求成功的人是执着的,而追求完美的人更是执着。
今年自己的生活又变化许多,无常是恒常。每个人的生活既是无常,也是恒常。
别人可能会说,这是命运,或者说是咎由自取。无论是命运的意志还是个人的自由意志,我现在觉得这也是一个过程,而一切都不存在结果。混乱,只是更大的秩序。再也不习惯用命理研究者的思维去判断一些事情,因为这样一个预先断定,不是一种先验假设,那样就已经是一种二元觉知的状态。
书写也只是一种心智活动,并不能带来过程的转化,但生活就是这样,那个自我还是有一些习惯的。现在,在觉知的道路是不愿去相信,但还没达到那样的阶段,所以,还是不得不有一些法则让那个自我去相信。例如,如果自我把外在事物当做目的,身心也只是一种工具,这就像是机器人;如果把灵性当做目的,身心也只一种工具,这玛雅还是没有离开。自我知道的不多,最后的开悟不是心智上的获得,也不是一个人原来没有灵性的人获得灵性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觉知到那个二元的状态,所以我还未开悟,所以我无法回答,而也不能用心智的方式说头脑获得这样的知识,毕竟语言是心智的范畴,灵性超越心智。
生活就像练习,不带目的和计划,也是不是一种习惯或执行。就像生活里,柴米油盐是常态,没有酱油就去打酱油,打酱油不是目的,打酱油去做饭菜也是一种手段,打酱油更不是一种习惯,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无常也是生活的常态。
在经历名利权的练习当中,不知有多少人把它们当做是目的,在经历真善美的练习当中,不少人也把它们当做是目的,它们也只是灵性的练习。在人生的游乐场当中我们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有的人沉迷其中,再有人把这些游戏当做目的,而忘了人生的一些基本事实,例如生老病死。最终不过是一场游戏,而我不求自己玩得多好,或者厌倦相离开,只能看着自己游戏。
- 上一篇 >:心灵之药对照表
- 下一篇 >:打坐,你无法想象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