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习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4分钟
老师节了。发一些关于学习教育的文章。2003年,看过《学习的革命》这本书,描述了未来学习的变化,也写到了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而这本书是在2000年之前写完的,不禁惊叹作者对学习、未来科技的预测。自己结合这本书和学习的经验写下这些原则,不适应应试教育,能适应到互联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家居时代的学习,不作论。
1. 2小时高效的学习(分四节)。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很多学习方法的书也提到了。分成四节,让人不会产生强烈的疲劳。后出现了番茄学习法、番茄工作时间的概念,但原型已经在《学习的革命》里有了。而现在手机也有这类应用。
2. 高量的表达(朗读、提问、交流)。低互动的学习,低表达的学习,对知识的吸收是困难的,尤其对于语言的学习。填鸭式的学习已经成为传统教育当中过时的教育方式。在场景互动的过程,更能记住学习的内容。而表达不仅是自由主义者的理想,也是众多学习者将知识转化的动力。
3. 互助合作。应试教育中,学生们闭门造车,互为竞争关系,交流不多。但现在商业社会重视双赢,互联网也注重分享。互助合作不仅利于学习,也利于共同学习者的关系。这样的人在商业社会中更懂得团队合作去解决问题。
4. 活动(非工作性质)的调节。学习需要劳逸结合,英文谚语有说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不支持苦读,熬夜,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长期下去,对大脑和身体伤害都很大。另外,也不是说学习完就休息,睡觉之类,其实可以做一些活动,玩乐一下,或者去运动等等。
5. 全脑使用。全脑的概念很早就有。人脑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另外还有小脑、边缘系统和脑干。早在高中我就画过一幅全脑的概念画,有时间也分享出来。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右脑负责韵律和画面。边缘系统负责情感和需要。小脑负责身体平衡和手指平衡(书写有关)。脑干负责基本生理需求。所以学习也跟你吃什么有关,运动也可以增加学习能力,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带来学习动力。关于全脑的书已经很多,想当年初中的时候,想看都看不到。而全脑开发的桌面软件和手机软件也有不少了。
6. 音乐、图片的辅助。这两个是右脑的功能。在没有互联网发达的条件下,多媒体的学习内容是很有限的。课本就那几张插图,提供的帮助有限。现在媒体丰富,虽然有些泛滥,但内容对于广大老师来说都是可以借用。像现在中国发达城市或者发达国家的学习里,都是用多媒体的方式教学,甚至用到平板电脑做教学工具。多媒体的辅助,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使用人可以凭借右脑的功能增加对内容的理解。
7. 多媒体、网络与实际应用的交互。软件对学习的作用比起传统听读写的方式要高效很多倍。例如英语学习,带本字典查个单词多麻烦,现在可以用软件和手机应用去查很方便,也有语音、生词本、生活例句功能。而且在这些丰富的环境中,学习是可以做到学以致用的,例如学语文当中的戏剧或者编剧的时候,当然用表演的方式去学,而不是读课本,剧本。
8. 庆典式回忆。人们在两种情景当中对事物的印象最深刻,一是让人感动,二是让人欢笑。这里的欢笑不是搞笑,让头脑一时兴趣,而是而是跟感动一样真正感到事物的动人之处。这两都触动到了人脑的边缘系统,让人动情。传统教育没有快乐学习的前提,只有拿到结果——金榜题名时,才是庆祝的时候,其它时间应该刻苦学习。其实,我们应该庆祝自己学到了东西,并在回忆的过程中,用一些仪式为学习过程带来欢笑,唱歌、跳舞和表演都行。
9. 知识交互。这有点精神博客的创作精神,知识共享协议。根据知识增加互动,改进和应用,甚至做到根据知识做发明。然后在实践当中又获得新的知识,具备科学精神,而不是让知识成为理论。
10. 脉承的创造。再丰富的歌曲也是由音阶音符组成,再复杂的图画也是由颜色图案构成。很多创意和作品都是由同样的元素进行新的组合而成,创意和创造距离我们不远。而这些知识是一个系统,前人也是根据这些系统进行也进,再进行创造,毕竟我们很难原创一个知识体系。例如元素周期表就是一个很伟大的原创体系,不仅给现有的化学元素定位,而且也提供发现和制作化学元素的位置。其实这些元素发现和制作的过程不也是一个创造吗。在原有创作的基础,我们会发现这是更大的知识系统的一个元素,而这个系统也是一个更大更大的系统的元素之一。在不断传承知识的过程中,到今天才有我们用知识创造的社会。
另外想说一句,方法可以弃掉,知识可以忘掉,唯学习的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