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作为一种食物

2019年8月29日 分类:原创 作者:清心涟漪

预计所需阅读时间:4分钟

情绪作为一种食物,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就很好理解。

一般我们认识的食物就是可以满足我们身体营养、食欲的物质,也满足了我们的生理需求。在意识发展第一个阶段,感官生理阶段,意识只能理解物质,那时还是作为婴儿,在出生6个月内的时间,只会通过五官来理解外界物质。身体会饥饿,而人本能就会进食这项功能。对食物的理解就源于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人吃进一些食物。

到了第二阶段是情绪影像阶段,大约在人出生后6个月到2岁之间。这个阶段意识发展出了基本情绪——安全/恐惧、愉悦/痛苦、满足/愤怒,这三对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变成佛家所说的贪、嗔、痴这三种执着。而到了第三阶段表象思维阶段,人们的情绪发展地更加丰富,而某些稳定表现的情绪会成为我们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五官的感觉之外,我们的身体还有各种各样的内觉,例如重力感、平衡感、对体内器官的感受等。据科学发现,我们大脑之外,神经细胞第二多地方是我们的肠胃,而其它器官同样也有不少的神经细胞在里面。为什么谈到了大脑外身体内其它地方的神经细胞?其实我想表明一个观点,就是身体生理各个系统比我们想象地还要紧密联结在一起。不仅仅是我们大脑发出信号想吃某些东西,或我们身体饥饿了需要去吃东西。有时候,我们吃下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食欲,还可以是满足其实欲望、文化方面的需求(详见《整合式饮食》)。

那么,身体加上身体里各器官的神经,是唯物的科学家所说的身心,是不是还会需求更多东西,想吃更多不同的“食物”呢?我们中医有这样的观点: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怒伤肝,烦伤肾。其实也指出了情绪对身体的作用,情绪作为一作食物可以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反推,我们的五官喜欢怨恨恼怒烦相反的情绪。

在我文章中《你会遇到怎么样的人》提到人总是遇到特定性格的人,与你有较多互动。这些特定性格的人会有特定的气质,也会稳定、持久地表现出某类情绪。例如,你总是会遇到那些让你发火的人,或者遇到脾气很大的人,这些人常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那么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因为先天性格或原生家庭的原因,特定喜欢吸收愤怒这种情绪。如果从心理转化的角度看,自己是不是喜欢那种身心宣泄的感觉,所以才出遇到那些脾气很大的人。至于怎么去转化负面的情绪,是另外要学的人生功课。

很多关系都会因为某一些情绪而产生互动,这一些情绪就是关系里的动力。就像《原生家庭的角色——云评论<都挻好>》分析的苏父与苏母的关系,是施虐者与受虐者的关系。苏母释放出不安全感、匮乏感、愤怒、报怨、不满足感等情绪给到苏父,当苏母死后,苏父则将先前吃得过多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与子女形成新的施虐者和受虐者的关系,因为他已吃了这些负面情绪太多了,身心都深刻的记忆。吃了太多的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到身心,形成“痛苦之身”(可以阅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和《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因为先天性格、原生家庭、早期经历的原因,我们形成了特定的性格类型,而特定的性格类型会对某些情绪是敏感的。如果自我不吃某些情绪,可能就无法维持特定的人格面具。如果自我不吃那些负面的情绪,那么“痛苦之身”就无法维持。在工作当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吃希望和激情这两种情绪。所以上级就是画大饼、打鸡血,管理就是发展出愿景、激励的工具。为什么我们没能在工作之外的地方找到这两个情绪呢,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把这种情绪对应在物质获得和事业成就上。如果仔细再看,这两种情绪吃进去之后,满足了物质上的自我和职业的人格面具。

另外,在家庭中、两性关系中、职场中,常常会出现的现象,就是关系的权力主导者,提供情绪动力的一方会骂对方。这是因为对方让提供情绪动力一方感到不安全、不爽、不好。通常骂人的话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这些骂人、指责人的话文字内容很少会有表达情绪的词汇(除非学过“非暴力沟通”)。而骂出来、指责别人的人非语言表达的形式,表达、释放出自己的情绪,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宣泄,也是用负面的方式来“排泄”情绪。所以,接受这些情绪、被骂的人常常会有“吃屎”的感觉,接受了骂人者的负面情绪。有人会争辩,是谁让骂人者感到不安全,而我认为每个人的安全感都是由自己的负责(这点不展开讨论)。两者在情绪动力的作用下,产生互动,并在对方的帮助下认清我们自己,这也是《你会遇到怎么样的人》表达的观点。

所以,我更希望人们可以将责骂分成要表达的情绪、感受和要诉说的需求,希望指责分成指导的方法和在工作中能被广泛接受的良好情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