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所需阅读时间:10分钟

男性为女性服务,女性须跟随男性。——太阳为月亮服务,月亮须跟随太阳。

我们把那些让我们感到愧疚或心安理得的良知称作个人良知。每个人的个人良知标准不一样。家族存在着隐藏的系统良知。还有一层把我们引向巨大整体的第三良知。

良知的作用力:1.归属的需求,那和连结(孩子与母亲,伴侣)有关。2.维护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的需求,那和平衡有关。3.保障社会稳定和把握未来的需求,那和秩序有关。

负责我们连结的良知并不能超脱于我们所属群体的盲从和迷信,不能指引我们走向伟大的真理,相反,会满足和维护盲从和迷信,只要是禁忌的东西,良知都会阻挠我们去看、去了解、去回忆。连结和归属感,对我们的生存和安康是必需的。我们在感知、相信和了解事物时,都要受它们操纵。

愧疚和无愧并不等同于善良和邪恶。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族群的良知明确召唤我们时,我们会问心无愧地做出破坏性的或邪恶的事情;在同一族群中,当我们行为危害我们的成员资格时,虽然我们采取的是一些建设性的行动,仍会感到愧疚不安。

对于那满怀爱意的付出,他有责任要同样满怀爱意地接受。

我们观察一下那些成功接受自己父母现实状况的人们,他们把这些接受的体验转化成持续流动的力量和营养,让它们进入其他的关系。就算父母对自己不好,也能够在这些关系中丰富地接受和付出。

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只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象,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面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他们从根本上讲,是和关系对着干的。

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大量的付出和接受,让人们感到富足和幸福。

在某些关系中,付出与接受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克服的。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父母和老师主要是付出者; 孩子和学生是接受者。然而,这种差异只能减少却不能完全消除。在所有付出有差异、得不到平衡情况下,必须通过不同的手段取得均衡和满足。父母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老师也曾经是学生。当他们从上一代接受过来的东西,付出给下一代时,他们就取得了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孩子和学生也是这样。

致谢:人们在必须接受那些无法回报的东西时,表达诚恳的感激之情,是平衡付出和接受的另一种方法。我们千万还要随便表达感激之情,去逃避付出一些可能和应该付出的东西。但是,某些时候这是唯一适合方式。例如,对于残疾人、重病的人、垂死的人,有时在爱人之间也需要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平衡的需要之外,还有一种最基本的爱起着作用。这种爱像把卫星和行星保持在一起的引力一样,把社会系统中的成员彼此吸引在一起,完事地聚在一起。这种爱,像感激之情一样,伴随着付出和接受被表现出来。

不论是谁感觉到真正的感激之情,都可以肯定地说:“你给我,并没有考虑我能否偿还,我带着爱接受你的礼物。”无论是谁接受这份感激之情,就要肯定地说:“你对我的礼物的爱和赞赏,对我来说,比你能给我的其他东西更有价值。”

怀着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不仅肯定彼此之间的付出,同时也肯定我们彼此双方是一个整体。

我们很容易把从天而降的好运看作是一种威胁,是让人焦虑不安的东西。心底里会相信我们的幸福会引起其他人嫉妒,引起命运的嫉妒。诚恳地感激之情会减少这种焦虑。然而,在其他人的不幸面前肯定自己的好运是需要谦恭和勇气的。

幼稚的宽恕会阻碍建设性的对话,它可以掩盖冲突或者推迟冲突的到来,把事情推给家庭里其他人处理。如果受害的一方试图宽恕做错事的人的罪责,好像他自己有权利这么做一样,那么破坏性就会更大。要想双方都得到调解,那么就要明白受害人不但有要求对方补偿的权利,而且有这方面的义务;肇事者不但有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义务,也有这样的权利。

当受害者要求适当的补偿时,爱仍然会很好地发挥作用。

对很多人来说,偶然事件引发的问题让人非常震惊,他们宁愿糟蹋掉那些自认是不劳而获的好运,和生命的施舍划清界限,也不愿欣然接受。那些因为别人的损失而获益的人常常会通过自杀、生病或做一些让自己真正感到罪恶和痛苦的事情,来试图限制自己得到好处,这让他人的牺牲一点价值都没俄。

除了个人良知以外,我们还会服从系统良知。或许你从未听说过系统良知,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我们都能体验到它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良知,家族中的伤害才会一代一代地往下传递。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探讨这类无形的系统良知,探讨系统良知的动力现象和“隐藏在爱中的和谐”的法则。

在良知里边,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需求来限制我们、约束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满足这三种需求,在人际关系当中找到一种平衡状态,我们的关系就会很和谐。这三种基本需求是:连结、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秩序。

连结是我们在群体当中对归属感的一种需求,当我们的归属感受到威胁的时候,愧疚的情绪总会让我们感觉被排除在系统之外或者远离大家,当归属感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心安理得。有时候良知会否定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对工作不满意,就会给自己的事业打零分;失恋了,就会给爱情打零分;离婚了,就会给家庭打零分……因为曾经的那份伤痛或者不接纳,很容易导致轻易的去否定。良知维护着连结,依赖关系会强化连结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是依赖于某一个团体,当我们感觉到虚弱、无能为力、容易受伤的时候,良知就会把我们跟群体连结的更紧。

为了在关系当中得到这种清白感,会采取三种模式:禁欲;一直付出;尽情交换。

秩序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把握未来的一份需求,当人违反了某一种社会秩序的时候,自身就会觉得有愧疚的感觉,就像在马路上面,如果违反了交规,就特别担心交警会突然会冒出来罚款、扣分。

所以在任何一个关系,特别是比较持久的关系当中,都会发展出来一些规范、规则、信念,在家庭系统里也一样的,这些就是秩序。遵守秩序就会有清白感,违反了秩序则会有愧疚感。

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家庭主要的基础,男女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相互设计对方的身份,完善对方。我们需要对方,对方也需要我们。一旦伴侣通过亲密的性行为建立了一个连结,只要发生分手的状况,责任感、愧疚感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伴侣之间的爱要成功,就必须放弃最原始最亲密的那份爱——和父母之间的那份爱。不一个男孩只有在摆脱对母亲的感情依附后,他才能全情投入于伴侣之间,成为独立的男子汉。一个女孩对父亲的依附,也必须在她把自己交给伴侣、变成一个成熟的女性之前告以段落。

在伴侣关系当中,欣赏对方的同时也要承认对方跟“我”的不同之处。在这段关系中,男人与女人保持着一份彼此的吸引力和自己的魅力,都企图去塑造对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通常这样的行为都会遭遇失败。

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当中被伤害过,我们还会不知不觉地把那份伤害或者是某一种对关系的疑虑,带进新的这种关系当中,带进我们的小家庭关系当中,这都是难以避免的。事实上原生家庭当中,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呢,往往是我们的新家庭,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

当然,那婚姻当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伤害事件,当一方做的事伤害了另外一方,我们就会容许受伤的那一方有适当的“报复”,这样的话慢慢减少那份伤害带给我们的影响,以此来保持一个平衡。人们经常会认同受害者的角色,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通常我们都会认为一个受害者他是没有办法做事的,实际上扮演受害者是很微妙的,一个被伤害的人他的无助感越大,他越能吸引身边的人都来支持他、都来同情他,所以真正的受害者是有力量做事的一个人,也是权利斗争得胜的一方。

在伴侣关系当中,怎么样去弥补分手的伤害呢?怎样让它达到平衡状态呢?如果我们能够对对方说,我接受你曾经给我的好东西,我会把它留在我的心里帮助我的成长,如果我对你做出一些什么,也是我心甘情愿的,你也可以保留起来,我愿意把你释放让你回到你的人生里,我也回到我的人生里,我们都从这个新的起点上面去经营未来的人生,那么如果我们这样去做的话,我们就能带着这件事件当中学习到的意义平静的离开了,也能够心平气和的去离开对方。

如何宽恕和和解呢?请求受害者的宽恕,才有可能去摆脱这件事情带来的一个影响能够真正起到治疗作用的宽恕是保护着双方的尊严的宽恕。

生命经由父母而来,不管他们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生命,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否定改变或者拒绝,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是有了孩子,随着孩子年龄成长然后去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本身不完美,我们的父母也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当我们的父母被我们能够很好的接受,当我们能够对父母表达爸爸妈妈很高兴你生了我,那么孩子和父母都能够感受到深深的满足和平静。

原爱当中付出与索取的平衡,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父母是孩子力量来源。第二,父母孩子各在其位。第三,父母相互尊重让孩子更自由。

孩子要学会从父母的关系当中走出来,孩子可以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之间的事不关我的事,因为我对你们的爱同样的多,我把你们的问题交给你们来负责,然后我只做你们的孩子,我不要从你们当中做选择。”当孩子能够这样去说的时候,这样做的时候,父母才能够真正面对去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

在家庭里边如果在夫妻关系当中,总是去否定另外一方,那么孩子在意识的层面他就会去默默地去效仿另外一方,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爸爸妈妈之间的一种完全平等的爱,那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一些破坏性的结果,模仿那些被反复斥责过的坏习惯。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说:“你是我们共同的孩子,你可以像我也可以像他,如果你像他我没有任何意见。”那么这份承诺或尊重呢,会让得到容许的孩子变得更加自由。

如果一个男人忽略了家庭关系当中伴侣之间的那份感受,忽略了去照顾孩子,一个女人有了孩子之后会把全部的情感需求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这样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在给妈妈做儿子的同时又会去承担了妈妈人生里身边那个男人的角色,当儿子长大成人结婚以后,这个妈妈会不自觉地对儿媳妇产生一份敌意,你抢走了我人生里的男人这就会造成婆媳关系,所以这个儿媳妇就会在婆婆那里有诸多的不接受和批评,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往往会采取什么置身事外的态度,结果又导致自己的妻子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把所有的希望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然后这样的话,就像这个模式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这就是家庭关系里边的 Z型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儿子替父母承担责任了,这个儿子可以对妈妈说:“妈妈 ,谢谢你和爸爸给了我生命,感谢你如此爱我,可是我是你和爸爸共同的孩子,爸爸才是你人生里的男人,我只能做你的儿子,不能再多。”当孩子能够这样去说的时候,他就能够活他孩子的身份,一个儿媳妇也要对长辈表示尊重:“谢谢你接受我做你们家的儿媳妇,也谢谢你们培养了优秀的儿子,让我可以拥有他做我的丈夫,那么我以儿媳妇的身份,来接受你们在这个家族系统里比我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