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所需阅读时间:7分钟

人的成长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层次,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九层。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自我发展有可以很顺利,有时可以很糟糕。如果顺利,自我就能正常,并正常进入下一层的发展。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九个个阶段中都通过考验,完成每个阶段的整合,让自我演化到更高的层次。一旦没有某个阶段的整合,那么,该阶段相应的疾病就衍生出来,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大多数人不会立即注意到当前阶段的问题所引起的疾病,等到自我以非健康的形态面对下一个或下几个阶段的问题,疾病就会显现,并严重困扰那个阶段的自我。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不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完美,因此,人生的治疗对每个人是必须的。

第一个阶段是感官生理阶段,这时候的自我只是身体的物质存在和身体的感觉和认知。这个阶段非常原始,任何障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一个婴儿无法区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那么他自我的界限就会向外扩张。这种状态非二元的内外模糊,这也是精神病的症状之一,他无法区分自己的身体和他躺着的床。如果没有让他学习区分这点,将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而且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到成年,那么抑郁性的精神病和成年人的精神分裂症将会出现。不幸的是,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疾病只能用药物和监护的形式治疗。

第二个阶段是情绪阶段。这个阶段在人七个月到二岁时候,此时自我发展出情绪和性欲,比如会知觉到冲动、生气、生命力、开心等。这时候的自我已区分物我,认同自己是有生命有感知的个体,与周围的物质世界不同,人体可以通过知觉来了解外在的物质世界。如果没有建立物我的区别,建立更高的存在感,也就是认同自我是独立于母亲和这个世界而存在的,那么自我的界限就会混沌、模糊,外在世界的任何变动都可能会对自我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自我很不稳定,这就是“边缘症”。同时会导致自恋型人格异常,因为无法区分物我,所以会把外在世界当成自己的保护罩,所有的外界的变化必须符合自己的情绪变动。因为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引起的疾病是比较原始的,所以也很难治愈。目前有个效果比较明显的疗法,叫“结构建立技术”(structure-building techiques)。结构建立技术主要是帮病人树立清晰的界限感,区分自己和他人。他们会解释道,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例如你不赞同你姐姐的观点,不代表你被攻击了。

第三个阶段是前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在人两岁左右到七岁间,这时自我先后理解了意象、符号和概念。因为在这个阶段学习到的各种意象、符号、概念和语言使得孩子的存在感从肉体经情绪为主转为以心智和自我感为主。他不再被各种感觉迷惑,不再受冲动的身体困扰。他有了名字,学习了语言,通过语言他可以回想过去梦想未来,语言成了一种有时间感的工具。不幸的是他也有了后悔过去担忧未来的能力。此时如果焦虑、后悔和担忧过度,那自我会压抑那些造成焦虑、后悔和担忧的想法和情绪,尤其是性欲、权力欲和攻击性,这些便构成了无意识中被压抑的动力,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阴影”,“阴影”如果过重,将来一定会引发巨大的痛苦。另外在他学习各种定义和区分期间,如果区分过于严重,结果会是肉体的疏离和身体欲望的压抑。这些问题引发的疾病叫做神经官能症。治疗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提示“阴影”,但做起来过程很长,先要让问题出现,然后整合这些“阴影”,让它与自我融为一体,承认它的存在,其过程必须保持自己的放松。其实这些“阴影”是语言制造出来,被焦虑、后悔、担忧和罪恶感支撑。治疗的过程要鼓励病人说出心中浮现的每一句话,即使它是非常负面的。

第四个阶段是心智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人通常是七到十一岁的少年。心智在感官经验上有了具体的运作,具有了内在规则和角色取代的能力。这里的内在规则包括我们常见的数学,数学的四则运算等规则指导了个人的意识状态。前一阶段学习的行为习惯会演化成内在规则,影响或约束一个人的思维。另外,角色取代能力就是指,这个阶段的人能以别人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此时由于各种角色和规则一直盘踞着这个孩子的心智,他的言行将由思维模式和语言准则所控制,这此都会反映到他的道德观上。第一个到第三个阶段,孩子的道德观处于前习俗联合体,因为它不是基于心智和社会准则上,而是以身体赏罚苦乐何谓标准,这是自恋或是自我中心的。第四阶段的孩子由前习俗转变成习俗阶段,从自我中心的判断变为社会为中心的准则的状态。这个阶段的人学习必是为了具体的目的,而且他都不会对他所学的产生怀疑,很容易接受来自社会的准则,因为此时的个休是没有足够的反省能力,没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虽然大部分的准则和角色扮演对个人是有利的,但难免我们会从自己的父母、周围的朋友和社会中学习到错误的思维模式。这个阶段学到的错误的思维模式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为他无法反省,所以这样的思维模式还会延续到成年,这样就会有人生剧本病。例如,我不够好,我不是读书的料,上天对我不公平,最倒霉的人是我……这些想法当时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形下的,但越到后来,思维的过程逐渐简化,最终形成错误的思维模式。这时的治疗方法叫认知疗法,治疗时要把这些错误的思维模式剔除,让他们曝光在真正的推理和证据中,重新还原当时的情境以正确的方式来推导自己的思维,最终完成重写人生剧本的过程。

第五个阶段是内省阶段,十一到十五岁的青年人多数处在这个阶段的人。这时的意识不但可以思考,不可以反观自己的思想。个人开始有成熟的内省能力,可以做出假设性的推论,能够提出各种建议,可以反思社会的规则,判断什么值得相信。这个阶段也就进入了后习俗阶段。个人不再受限于自己家庭、社区团体或是世俗社会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而是站在了更高更宽更广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以自我、社会为中心发展到心世界为中心。在这个阶段,随着内省力的增强,“我是谁”成了个人最中心的问题。前个阶段的准则、角色和思维模式不再保护这个人,因此他必须找到自己认同的身份。如果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出现“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这时只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继续增加内省力。治疗的人这时要有哲学家的思想,他可能要以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治疗病人,直到他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同时也开始了寻找大我的过程。

如果个人的心理成长一起继续,他可能会发展出整合的人格,身和心共同经历到一个整合的自我。这个身心的整合,我们称之为“半人马”。半人马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存在”,例如人的有限性、终结性、真实性、人生的意义。其他的阶段出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到了主个阶段它们便主导一切。解决这些问题的治疗方法称为“存在人本治疗法”,由于这个阶段的疗法与后面更广更深的阶段都是很难解释清楚,如果能理解的话可以看看我的笔记,并推荐阅读肯·威尔伯的《意识的转化》一书。

后面还有三个阶段,属于后人本的层次演化了。存在感会持续扩张,可能会乍见宇宙的意识,发展出敏锐的直觉、清晰的觉知。更重要的是,你的知觉不再受到身心的局限,你会有一个直觉,自己的觉察是超越这个有机体的。你开始有能力目睹身心的结果,因为你对它已不再完全认同,而且不再受限于身心。这份觉知让超越孤立的身心感进入更广阔的超验和后人本的层次,最后进入最广大的统合状态,你的觉知同宇宙合一了——这个宇宙不仅是物质的宇宙,还包括精神的宇宙。

参考肯·威尔伯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