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所需阅读时间:13分钟

“东学西渐”视角下的超个人心理学人性论探析。提到马斯洛人本主义加东方哲学产生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后期为自我超越。需要分为缺失性和成长性。灵性是一种需要。

从超个人心理学的视角浅谈沉思。总结沉思的作用:减少生理心理紧张,心理调控,改变认知,心理能量转换(食物、水、空气、阳光是能量),认识自我存在。

从超个人心理学看道教南宗内丹修行。提到修炼实践,提出内省体证方式是现象学研究方法。

人性的复苏、回归与超越--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比较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从超个人心理学、东方文化看心理学的整合。总结超个人的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是精神灵性的。2意识是多维的。3人的内在是智慧之源。4生活是有意义的。5精神灵性的道路是多样的。

从超越到整合——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研究。超个人到AQAL,推荐文章《意识谱对CEO的应用:肯恩威尔伯意识光谱的商业应用》A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for CEOs: A business application of Ken Wilber's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提出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使得心理学几乎可以和任何学问结合。讨论全子的概念,提出全子的四种能力:自理力、共融力、求生、死亡本能。引用了三种眼睛:肉体之眼、理性内观之眼和默观之眼。归纳静坐的核心六要素:伦理的道德训练、专注力的培养、情绪的转化、自我超越、觉察力的提升、智慧的培养。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提出超个人心理学的不足: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对人性的消极方面关注不够。

超个人身体治疗述评。总结心理治疗与当事人联系的三种途经:仪器式、信任式、超越式。超个人心理治疗从身体入手,把身体作为治疗的中心,强调心灵和身体的整合。总结治疗的共同原则包括:第一,乐观主义和希望中心;第二,治疗中的整体取向;第三,超个人心理治疗是多维度、多途径的, 可以通过任何途径进入当事人的任何层面;第四,精神成长的;第五,以个体的发展水平为依据;第六,无论个人的发展处于哪一个水平,超个人的干预策略都可以被用于治疗;第七,超个人的技术不是完全无害的,也有可能导致副作用,这主要取决于治疗师是否针对当事人的发展水平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由身入心的主要策略:身体训练【痛苦之身】、聚集【情绪象征化、共鸣、接纳转化】、静修、瑜伽。

超个人道德心理及其教育。道德是集体内部的存在。总结道德教育分为道德领域和习俗领域。不符合习俗不代表不道德。个体道德发展与整个外界环境息息相关。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批判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意识光谱和科学观。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严格的存在主义立场认为健康是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创造意义的结果。与此相对照,超个人的观点认为健康是我们揭开生命固有的意义的结果。超个人的观点看到人一方面要不断发现深层意义,同时又试图不断地建构和解释这种深层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价值。这与Victor Frankl(1905--1997)的如下观察相一致:一个人可以应付任何事,只要它是有意义的,无论它多么可怕。生活的创伤和悲剧往往提供了进入精神世界的动力。在黑暗中,心灵最痛苦之处可能会出现一抹补偿的光芒,一种安慰、康复和新的成长可能由此开始。

肯·威尔伯及其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引用不同学派的治疗观不是对立,而是作用在不同意识阶段,并且相互补充。

肯·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及其对佛教的阐释。描述实相的方法:类推法、否定法、指令法(如何达到)。威尔伯的论述中其曾以意识光谱与佛教唯识学相对应。

论宗教神秘主义的超个人心理学诠释。心灵学的这些概念具有很大的非科学性,既然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就必须把它们排斥在心理学的研究之外。然而,詹姆斯认为,这些现象正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用当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还无法或很难进行实证研究。但这些现象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是联系其真实自我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体验,有时候这种体验似乎位于自身之外,这时它便成为联系超个人自我的一种特殊体验。詹姆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反对铁钦纳的‘方法中心论’。他认为,如果现存的方法对于研究人性的某些方面无效的话,那么就应该抛弃那些方法,而不是那些人性。

静修与致虚守静之比较。道家的守静与静坐进行比较,两者相似度高。引入一些道家在心理治疗方面的观念。

非常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非常态意识研究。进入非常态意识状态的方法:致幻剂、静修、生物反馈装置、全回归呼吸训练(深呼吸伴随高声音乐)。

存在-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的佛教自我理论。在存在-超个人心理学框架下解释佛教的自我。

催眠实施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个案研究。提出催眠是实施超个人心理治疗最佳途径。超个人心理治疗对错误自我认知有改善作用。超越状态有迁移作用。

超越自我+追寻精神——摭谈超个人心理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提到德育内容广泛(即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大学生教育应引入更多精神内容。而超个人心理学不并整体适合当代社会。

超个人心理学指导下的团体工作方法及技术。介绍超个人团体工作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方法都可以用来团队的意识。介绍超个人团体训练的领域:道德、注意力、情感转化、动机、觉察、智慧、内心、人际。

超个人心理学与创作机制。用超个人心理学中意识的角度解释人的精神性与创作动机、静修与创作发生、意识状态转换与狂迷创作、高峰体验与创作体验。

超个人心理学意识谱理论与《坛经》禅的思想比较。用超个人心理学意识谱理论解释《坛经》。

超个人心理学思想渊源、发展现状与前景探析。介绍超个人心理学印度婆罗门教、佛教、苏菲教派、道家、原初宗教、西方哲学和宗教的渊源。评价到超个人心理学名声已遭损害,临床、实验和应用较少。它可以为人提供宁静、超越和生活方式。

超个人心理学视野下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提到威尔伯的道德心理观:它是集体内在象限;道德指南针疏导道德的走向;高水平道德发展是达到合一意识的基础。丹尼斯的道德善恶心理观:两种基本的恶,即投射恶和品格恶。善是被带入到这个世界,恶是发展道德意识能力中受到阻碍产生的。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加入超个心理学视角下,静修、丹道、佛教体验的补充解释。

超个人心理学集大成者:肯·威尔伯。介绍威尔伯个人及其学问。

超个人心理学及其与中国传统心理学的联系。接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的思想联系起来,提出中国追求“大我”更符合超个人心理学的精神性。

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跨文化的。研究精神现象会有主观色彩。讨论不同学派不同定义的心理学是不是科学。提到威尔伯“三只眼睛”的观点。提出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涉及到。提到超个人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实验。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观述评。回顾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观,以学习乐器弹奏为例。提到两个常错误:一是认为理性为个人发展的最高点;二是人的发展是从精神源泉退行到精神疏离的低点。提到约情结:个人逃避自己神圣的使命。从社会方面来讲,社会力量会鼓励人们向上发展至社会常态而阻碍其超越常态。提出中国当代缺少对中国人精神性概念分析和标准化量表。

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具体总结了超个人心理学诞生的全过程。通过论文数量讨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情况。1994年11月28日美国《新闻周刊》报道,58%的美国人感受到体验精神成长的需要。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更高的要求,即健康不仅尼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几个层面上免于疾病和困扰,而且需要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包括将个体的生命与一个更大的有意义的目标相联系。这就意味着通行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需要进一步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精神这样一种新的医学模式(biocpsychosocialspiritual model)。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公众有70—80%的人对现行的医学模式不是很满意。这些现象显示出超个人研究的必要性。最后回顾其在中国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的钻石理论述评。介绍哈米德·阿里钻石理论中关于本休、人格、坑洞理论、内在工作、其他重要品质。其意义有:积极的人性论、根源性、更长久幸福感、负面情绪的价值。

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的超越。

超个人心理学概述。提出问题:超个人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条理性、科学难以验证、滑向宗教危险。

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整合的新趋向。通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人性来说明其整合性。

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比较存在主义的“此在”、“去蔽”、“思”概念与超个人心理“宇宙意识”、“深思”、“道德指南针”概念的相似性和区别。存在主义思想不完全等于超个人心理学存在阶段的思想。

浅析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介绍荣格心理学中集体潜意识、人个潜意识、原型、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期、中午危机的概念。提到了退化与超越的谬误。

身体视域下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超个人心理意蕴。传统武学视人的身体为“小宇宙”,视宇宙为“大人身”,由此直接将人的身体与宇宙相贯通融合,而武学的修习便是通过身体的经验实证,推演宇宙的图景,从而实现合一,达到超个人的意识境界。这一超越的过程,离不开身体性的体现,身体的在场可以提供当下直觉式的体察,从而恢复自我意识,身体的展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专注的过程,一个生命不断成为自己的过程,身体的开发是一个不断恢复到自我实现的本真存在状态的过程。武学修习是一个通过“沉思之眼” 不断“内视”心灵的过程。如王夫之所言:即身而道在。通过对身体的专注,达到身体的纯化,进而达到心灵的觉悟,实现真我的自然呈现,直达灵性境界。

走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中国传统心理学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构建。

庄子“心斋”、“坐忘”思想与超个人心理学比较研究。对庄子“心斋”、“坐忘”思想进行了解读,并与超个人心理学作了比较研究。在探讨超个人心理学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时,更要注重各民族文化中的文化本性。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与佛教涅槃说的相通之处。,佛教的涅槃思想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它本身也是一个吸收其他宗教文化概念的产物。超个人心理学以超越性精神体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涅槃的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分歧,前者对后者思想发展有许多启发作用,但前者作为宗教,后者作为对宗教的研究,绝不能等同。提到涅槃的多个定义。大乘与超个人都主张入世的修行方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受后现代思潮的“交互客体”影响(在交往中个人为了维护自我的主体性,就实质地将他人视为手段、客体。)提到前四个需要为匮乏性需要,自我实现为成长性(存在性)需要,自我超越为精神性需要。

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总结了佛教与精神分析关于“我"的理解、佛教关于“我"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藏传佛教在世界的发展和传播。

//现代藏传佛教的三个特点全球(univers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和心理学化(psychologization)。全球化指的是20世纪以后东方的灵性传统在西方世界大规模的流动,其中商品市场对于宗教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作用与宗教复兴的势头并列而行;个体化指的是这些灵性传统强调修行者只有依靠自身不断的进取才能抵达觉悟,组织化的宗教社区只是个体的辅助工具,这一点非常符合习惯了个体意识的现代人;心理学化指的是这些灵性传统不仅与当代心理学具有许多知识互动,而且着重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和疗愈,试图通过这个治疗过程帮助人们抵达更高的自我超越。

//藏传佛教在与心理学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出的是杰出的开放、博学、帮助、整合与革新精神。《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东西方的心灵之路》一书的作者拉德米拉·莫阿卡宁(RadmilaMoacanin)就是在藏传佛教上师图登耶喜喇(ThubtenYeshe)的鼓励下完成的这项比较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杰瑞米·萨弗兰(Jeremy D.Safran)的禅修老师加玛森勒仁波切(Karma Thinley Rinpoche)曾问杰瑞米·萨弗兰:“西方心理学如何治疗精神紧张?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有些神经质的人,从小到现在都很容易紧张。”望着自己年届六旬的、拥有高超禅修技术的、已经被视为达到开悟境界并帮助许多人提升了精神境界的佛教老师,杰瑞米不知如何是好,他难以相信自己的老师也会被琐事烦恼,为社交焦虑。正当他这么想着的时候,一件奇特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头脑一直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打转,突然间我的思想停住了。我感觉到一股暖意从加玛森勒老师身上传来,同时,我也感到有一股暖流向他流去。我感到年轻、柔和、开放,不固守于我所知的一切”。这股暖流的来源,便是藏传佛教开放、包容、博爱的视野与宗教自信力。

//在西方传教的葛文达喇嘛(Lama Govinda)指出,密宗是开启直觉力量的道路,它的核心理念是“般若”——绝对知识,智慧的终极力量,无法言传的转化体验。这种直觉是无法通过教义和传授获得的,只能凭借指导和自我的修行,达到开悟的状态。比如,密宗中的两性双修并非单指真实的男女性结合行为,而是观想中实现的自身男性原则(太阳,理性,独立)与女性原则(月亮,感性,关系)的结合,密宗观想两性的结合是为了超越这对立的两极,达到合一、无边界、圆融的状态。

//传统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局限是无法解答关于本然和实相的问题,它们“只是致力于解除神经症痛苦,而不是改变患者的根本性‘在世’式”,而佛教则意在清晰地看到和体验存在的本然,以此达到真正的自由。传统的心理学在后现代权力理论的制约以及理性主义的局限中,对于终极真理依旧敬而远之,而传统的佛学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过多世俗宗教的气息;世俗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扩展人的意识,而是集体约束力的手段。

试析超个人心理学及其关于意识的研究。超个人心理学中,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克瑞普纳将其进一步划分,区别为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这些意识状态分别是: 做梦状态;睡眠状态;入睡状态;朦胧状态;过度警觉状态;困倦状态;狂喜状态;癔症状态;分裂状态;退行状态;沉思状态;迷离状态;遐想状态;白日梦状态;内部扫描;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昏迷状态;储存的记忆状态;扩展的意识状态;正常的醒觉状态目前,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方面的超个人研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

超个人心理治疗观与老庄心理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心理治疗理论中超个人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趋势。总结人们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1将其等同于超心理学。2将其看作是心理学一个分支。3将其看成是一种哲学。4将其视为宗教。

唯识思想与威尔伯超个人心理学对“我”之现象认识的比较。

佛学心理架构——十二因缘对现代心理咨询理论的整合。

威廉·詹姆斯与超个人心理学。威廉·詹姆斯主要研究超自然现象、心灵感应等神秘经验,并写了《宗教经验种种》,其涉及的不同意识状态为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状态论提供研究基础。

意识的高度开发与心理治疗——超个人精神医学与维德科学技术。

瑜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探析——从超个人心理治疗视角。

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