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所需阅读时间:8分钟

不同的时代流行不同的观念,推崇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仍至世界的传统社会,这个时代的人们追求的是名利权。也就是说世人会通过一个人所拥有的名声、钱财、权力来评判他是否成功,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是否面向这三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住,描述的就是传统时代的人为利益奔忙的情景。浮生之间,人们问的算命先生最多的问题,也是中国的古代的命理看得最多的问题:妻财子禄寿。紫微斗数的星耀,除了它们自有的性质外,还会根据年干进行世俗的变化,会化科、化禄、化权,化忌,化科代表名声、智慧、贵人;化禄代表食禄、钱财、人缘;化权代表权力、争胜心、勇气;化忌代表多小人、是非、损失。这四化出现在命宫、财帛宫、事业宫、迁移宫会应验得比较明显。八字研究最多的问题也如此。因为是整个传统时代都关注的是个人的世俗价值,于是也身不由已地向天提问,向命理术数提问。在西方的古典占星中,西方古代占星师通过行星的庙旺弱陷、相位、东升西落和飞星来计算(包括计算量更多的印度占星),得出事件或该生命领域的吉凶,回答人们同样执着的问题。因为那时,人们执着于名声的高低、钱财的多寡、权力的大小,其它的还有配偶、子女是怎样,自身寿命又有多长。即使到了现在的中国仍有很多很多人会问这样问题。一个人可以跟社会其他人同样吃饭、工作、生活和睡觉等,但内心一定会被这些问题所烦忧。因为这是世俗评判的标准,人在中国现在的社会中,自然会受这些价值的影响。

在传统的世俗价值观之外,人们还会追求一些经典久远的价值观,它们属于传统中良好的一面。在中国古代历史,社会以儒道佛的思想为主流。儒家的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主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观念。佛家的思想以慈悲为核心,提出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用“戒定慧”的方式修行,认为众生皆可成佛。而世界各地有不同的信仰和宗教。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其核心思想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已。伊斯兰教提出“六大信仰”和“五功”对信仰规范。印度教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业报轮回。除了中国的主流思想和世界性的宗教之外,世界不同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神话来传递每代人所推崇的价值。几乎每一个万神殿都供奉着一位“天空之神”,代表对天空和自然的崇拜。那些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不只是娱乐听众,更是表达了成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应该如何行事。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的《山海经》、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还有北欧、埃及、印第安、太平洋岛国的神话体系传递着当地社会文化的典范。《神话的力量》提到:“只要读读报纸,就知道这个社会一片混乱。在现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神话提供了生命的典范。这些典范必须适合你生活的时代背景才行,而我们的时代变得太快,50年前合适的东西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过去的美德是今日的罪恶。过去被认为是邪恶的东西,今日反而成为生活必需品。道德秩序必须配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才行。这些都是需要做却没有做到的。”

以上的价值体系都在不同的角度论述着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这一直是个动态的标准,不同文化体系有不同答案,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观点。我觉得可以这样认为,主张的主体之间的生存权的平等可视为道德。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之间的生存权平等可视为道德,奴隶主平等对待奴隶的生存权也可视为道德;在封建社会,地主之间的生存权不因土地多少而产生不同可视为道德;现在,公民主体之间的生存权平等可视为道德。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之间,如果你这样做的事情,也愿意别人同样对你做,其他人也接纳这样互相这样做的行为,可视为道德。你对别人微笑,也愿意别人对你微笑,可视为道德和善意。你打别人,也愿意别人打你,但其他人不愿意这样,那就不算道德。三大宗教和各个神话体系都在不同语言论述道德。

其中善为道德的基础,爱是善的表达。爱也是三大宗教和各个神话,包括整个传统时代所推崇的核心价值。奉爱宗教里的神,关爱所在社会的人,热爱给予人类的自然,敬爱日常修炼行为等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在演说时讲道:“一个作家,充塞他的创作空间的,应当仅只是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这古老而至今遍在的心灵的真理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如若没有了这些永恒的真实与真理,任何故事都将无非朝露,瞬息即逝。”他还说:”人是不朽的,这并不是说在生物界惟有他才能留下不绝如缕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那使人类能够怜悯、能够牺牲、能够耐劳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出这些,这些人类独有的真理性、真感情、真精神。”爱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帮助我们战胜生命众多挑战,超越许多人生议题。

名利权反映了人们在物质层面执着,各种道德、伦理的讨论是人们在心智层面的思考,善与爱是传统主义的时代观中最高的追求,这是非常接近灵性的。这三者形一个层次比较全面的传统价值观念。传统的时代观关注主要从意识的,而非物质的角度研究人类,探讨我们整个社会。因为古代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无法清晰了解到物质的运作规律,也不能用解剖、脑神经实验来研究自身的身体结构。另外,也没用诠释学、系谱学、充分的田野调查、文化比较的方法,所以也没有办法探讨后现代的各种语境。但传统主义价值提供了全层次的意识发展之路,也是个人从低到高的修行之路,《礼记·大学》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就是个人修行从低到高的道路。

谈完传统的时代观念,后面可以简单讲一下反传统的观念。因为传统观念发展到现代观念,有些人因为经历的不同,会“误入歧途”,直接反对传统观念,而不区分其中的好坏。

第一,有些人直接否认世俗名利权领域的成功是并非真的成功。因为只是别人家的成功,不能反映本心,而应该追寻理想,追寻内在心声。可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和内在心声,也同样要有世俗追逐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很短,领悟得很快。因为身体的基础也是物质,所以人总是要吃饭喝水,也仅仅吃饭喝水而已,不需要像苦行僧那样修行。

第二,反传统观念的善和爱。有些人认为传统的善只是伪善,因为人们不了解一些科学的真相,所以是假的善。父母非常关注子女的生活、教育、成长等,甚至会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且古代只是一种方式——科举制度,到达更高的阶层,父母因此而对子女产生的爱是一样的,即把所以东西给到子女,不管他们喜不喜欢,是否符合他们个性。父母对子女的好是为与他人同样的追求,或是来满足整个社会统一设定的期望。另一方面,这种好,这种善,这种爱,也会伴随着孝道的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一些不好的观念会附着在孝道上,变得有点教条主义——规定了什么行为是孝,什么行为是不孝。就像西方中世纪的教会那样,后来新教的出现,打破教会对基督信仰教条般的控制。父母对对子女的善爱,人与人相处之间的善,以及孝道,本质来说都是一种爱。爱有不同的方式,表达者所以不阶段不同表达爱的高度也不同,而接收者也因为处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性格,所以理解到的爱也不同。也更加不可能规定什么行为一定就是爱,什么行为一定就不是爱。

第三,反对传统里的道德。对道德的系统化、理论化地研究是属于道德哲学,也叫伦理学。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不同新的道德哲学。而中国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而且中华文化从未被外族文化打断过,所以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出现去除封建糟粕的运动。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道德变得过时,不适应于市场。于是诞生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也随改革开放的思潮进入中国,对沿海开放城市影响尤为深远。固然,实用主义能短期、快速将问题解决。康德说过:唯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得我们充满敬畏。社会浮躁,需要永恒的道德照亮我们的道路。

第四,反对盲目信奉权威。因为在传统时代,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华地区,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是世袭的皇帝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一家,天下的人民都是皇帝的子民,皇帝是大家长,是君权神授的代表,拥有最高的权力。这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下,有三纲五常的约束,不同层级的政府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话语权,集权的封建统治下,形成越来越集中的权威。于是有些人会认为权威是不好的,他压抑了许多人的个性,没有让人民发出声音,被剥夺了很多权力。所谓皇帝视察民情,只是形式,只是皇帝有时候想让民众感觉好一些。所以封建留下的权威概念,应该被打破。更有甚者会反对不同专业领域的权威。但如果每人的声音都平铺在所有时空,那么将是嘈杂无比的噪声。曾经有调查显示,微博客的始祖Twitter上的消息91%都是无用的废话。权威的概念到现在已经发生转化,不同专业领域的权威值得被尊敬。

始于2018年8月

终于2019年3月

(时代观、道德观、时代路线,个人内在、集体外在象限,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