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所需阅读时间:6分钟

本文摘自方天天的硕士学位论文《从超越到整合——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研究》。

回顾二十世纪,西方心理学两个最重要的突破,都不是新知识的发现,而是对古老智慧的体悟和认可。第一个突破是心理上的成熟可以持续发展到超越常态的程度。所谓常态只是人受限于文化的武断界定,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确实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就像威廉·詹姆斯所指出的:“不论在身体上、智力上、或是精神上,大部分人都只活出很有限的潜能,在有可能发挥的意识中,只运用了非常小的部分⋯⋯我们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储藏了那么多可姿利用的生命。"第二个突破是发现确有方法可实现超个人的潜能,这些方法是几千年来数百种文化淬炼出来的技术,这种技术也构成了世界几个伟大宗教传统的默观核心。这是超越的技术,用来促成超个人的发展。这种技术是根据两个关于心灵本质和潜能的基本假设而来的:一、我们平常的心灵状态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事实上心灵曾被人描述为混沌的、扭曲的、如梦一般、恍惚的,而且大部分是不受控制的。二、未经锻炼的心灵虽然混沌而且不受控制,却可以经过锻炼变得澄清,而这种锻炼可催化超个人的能力。东西方古往今来的圣哲都同意这一点,苏格拉底说:“为了使心灵得以见到光明,而不是黑暗,所有整个灵魂必须转离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直至能深入的观察实相,以及被我们称之为‘善’的至高光辉,因此,可能真的有一种技术,恰恰是用来实现这件事的。"同样的,拉玛那·马哈希也说:“没有任何例外,所有的经典都宣称,必须驯服心灵,才能得到拯救。’’

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做法和技巧,静坐一直是超个人实修的核心技巧。若说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那么静坐就是通往超个人的捷径。柏罗丁说“我们必须闭上双眼,唤起全新的识见⋯⋯觉醒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的权利,然而只有少数人会使用。"静坐是指一组具有共同特质的做法,训练专注力以使心理过程受到更大的控制,并培养特殊的心理特质,比如觉察力、洞识力、专注力、平静感与爱,其目标是发展最理想的意识状态与心理健康。有许多种不同的静坐和静坐经验,最为人知的就是安静坐着,但有些做法包括了走路、跳舞、把意识的觉察力带进日常活动。不用说,这么多种做法会造成各种不同的经验,即使只是在某个单一的传统中,比如苏菲教派,就有许多不同的静坐方法,产生过部分相同但仍各有差异的效果。这些不同的做法通常被划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别:专注和觉察。专注的静坐企图把注意力坚定的放在单一的对象,比如呼吸。觉察的做法则刚好相反,是以不经选择、不加批判的态度,觉察所有兴起的经验。

威尔伯认为静坐的核心似乎是由六项常见的要素所组成的:

第一个要素是伦理的道德训练。静坐传统将其视为训练心灵的必要纪律。不道德的行为不但源于具有破坏力的心理因素(如贪婪、愤怒),也会增强这些心理因素。合乎道德的行为会消弱这些心理因素,而培养如仁慈、怜悯、平静之类的心理因素。在达到超个人的成熟时,合乎道德的行为会自然流露,并自然表现出对所有人和所有生命的认同;

第二个要素是专注力的培养。这是克服未经训练、飘荡易变的心灵所必备的条件。詹姆斯曾说,如果想要成熟到超越平常的发展极限,就要能维持专注力,也必须要维持专注力。能随心所欲的指挥专注力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心灵专注于什么事物,就会呈现出该事物的性质。能够控制专注力的人,就能控制并培养特定的情绪和动机;

第三个要素就是情绪的转化。首先要减少不适当而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即清楚觉察到这些情绪,然后有意识的适时放下它们;接下来要培养正向的情绪。超越艺术包含许多强化正向情绪的方法;第三部就是情绪转化——培养平静。可以让爱、慈悲保持在无条件而不动摇的状态,即使遇到胁迫也不受影响。如斯多葛学派的免于激情(apatheia)、基督教的神圣的免于激情(divine apatheia)、佛教的舍、道家的“万物平等”原则(这可引领人超越“喜欢一件事甚于另一件事所造成的困扰”)以及当代哲学家富兰克林·梅瑞恩·沃尔夫(Franklin Merrell-Wolff)所说的“崇高的平等心”(high indifference);

第四个要素是自我超越。合乎道德的行为、稳定的专注力和情绪的转化,再加上不断的练习,共同的把动机导向较健康,更为超个人的方向,最终的作用就是降低动机的强度和强迫性,并改变动机的方向、种类和焦点。当动机变得较不分散、更为集中时,所渴望的事物就会变得更加细腻、更属于内在,比较不重视获得,而重视付出,所渴望饿对象逐渐变得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更属于自我超越的东西。传统上这种动机的转移被视为“净化”或“放弃对世界的爱慕”。减少了具有强迫性的渴求(改变动机的方向),也会减少内心的冲突与痛苦;

第五个要素是觉察力的提升。平常未经训练的心灵状态中,觉察力是不敏感而受损的。因为专注力不稳定而破碎,因为混乱的情绪而受到影响,因为散乱的欲望而受到扭曲。所以要洗净知觉之门,使觉察力/知觉纯化精炼,使其更敏感更准确,更能欣赏每个经验片刻的清新与新奇。静坐的人会发现内在和外在的知觉都变得更敏锐,色彩更明亮,并因为经过“内省敏感化(introspective sensitization)”的过程而变得更容易接触内心世界。这些主观经验的效度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的支持,研究显示静坐者的知觉处理变得更敏锐、快速,而同理心也更为精确。心灵的自然倾向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漫游,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专注于现在。静坐正是这种努力的训练,结果就是以现在为中心的崭新知觉。对于这种情形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如佛教的念觉支,印度教的“极微的境界(anuragga)”,基督教的“当下的神圣”,鲁道夫·史坦纳所说的“忘性的牵引力(draught of forgetfulness)’’,意指人忘记过去,重新进入每一个当下的片刻;以及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威尔伯认为觉察力本身就有疗愈的力量;

第六个要素是智慧的培养。知识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智慧则是某种我们成为的状态。要发展智慧,就需要自我转化。对“事物本然”的实相(包括世界中的大量苦难),保持开放没有防卫的态度,能促进这种转化。对存在主义而言,智慧包含了体认这些生命的痛苦事实,并以真诚、坚定和勇气接纳它们。就默观传统而言这种存在的态度,是智慧的开端,并不是最终的智慧。可以把动机转离琐碎,以自我为中心的追逐,朝向默观的实践,导向更深的智慧。更深的智慧体认到,陷在充满限制和痛苦、没有出路的感觉,可以透过转化似乎受苦的自我而得到超越。这种智慧源自于直接、直觉式洞察力的发展,能够洞识心灵、自我、意识和宇宙的本质。这种洞察力会变成直接、直觉式的智慧,超越语言、思想、观念甚至任何一种意象,而有转化和释放的作用。透过这种释放,就能实现超越技术的目标。

除了静坐,超个人实修的方法还有很多:武术技巧、女神仪式、拙火练习、全像式呼吸工作、迷幻药、深度心理治疗、生理回馈和电气诱发、各种瑜伽等。